中國在1970年代末進入市場經濟后,過去30多年快速化城市化過程中,垃圾問題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不再是政府規劃和部署的內部事務。在各種末端處理方式,尤其是垃圾焚燒和填埋不被社會認可的過程中,垃圾分類成為社會各方的共同認識。垃圾分類也就意味著各種不同垃圾在產生地方應該被分類。在各種垃圾中,有一大類是常常進入垃圾管理討論范圍的,那就是可回收物,俗稱廢品(本文以下按照目前民間回收體系的叫法,統稱廢品),但占到垃圾總量近三分之一的廢品如何被外來務工拾荒群體來完成,廢品回收和再利用又面臨哪些瓶頸,目前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中正在熱議的“兩網融合”如何看待已經存在30多年的拾荒體系,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來面對。
2014年左右,北京的廢品回收從業人員到歷史高峰,近30萬人(1)分散在廢品回收、分類和再利用各個環節,每天將北京產生的廢品有效的收集、分類后,送到下游再利用,其中每個廢品回收人平均服務100人左右。但2014年前后,尤其是2017年,北京市再生資源回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夾擊,讓廢品回收行業備受打擊,北京5環到6環之間的廢品分類和交易市場數月期間消失。這篇文章將以北京為例,分析廢品回收體系現狀,存在了30多年的廢品回收體系面臨的困境,以及在地經驗式的解決方案。
這篇文章所談及的廢品,指的是居民生活和零售商業等出現的廢品,及官方所稱的可回收物,分類回收和分類處理現狀。不同于目前絕大部分社區里丟盡垃圾桶里的混合垃圾,需要等待物業和政府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收集和處理,廢品的回收和處理都是依靠居民在家自覺分類,然后賣到社區里或者周邊,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的人手里。這些服務于每個居民生活區,以廢品回收為生的農民,不只解決了自己進入城市后的謀生問題,也搭建了遍布京城各個角落的廢品回和分類集中的有效網絡。從1980年代后,這個由外來謀生農民搭建的廢品回收網絡在沒有任何政府資源匹配的環境下,每日實現了高效、有序的廢品回收、分類和量的集中,為廢品再生利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這個過程中,他們將廢品有效的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和環衛系統一樣,每日可以實現廢品的日產日清,是讓我們城市光鮮亮麗的清道夫中的一員。
下面先具體介紹廢品回收網絡的形成歷史和現狀。
民間廢品回收體系和現狀
1978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開展,民間以市場為導向的廢品回收行業也慢慢出現了變化。1950年到1970年代,供銷社系統下負責廢品回收的國有物資回收公司在市場經濟體系下逐漸破產。另外一方面,因為改革開放和農村土地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大規模人口流動出現,城市化初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涌向城市尋找謀生機會。來自河南信陽地區固始縣、河北和四川等地的部分農民到達北京后,開始依靠撿拾或者買賣廢品為生。到1990年初期,這些農民工慢慢替代了原有的國有物資回收體系,成為北京廢品回收的支柱。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廢品產生量的逐年增加,依靠買賣廢品回收為生的農民工群體也不斷壯大,依靠市場經濟,也逐漸建立了完善的廢品回收體系。以買賣為基礎的廢品,從社區分類回收,到中間市場的精細分類和量的集中,到末端再生利用,整個鏈條實現了無縫銜接,實現了北京廢品的日產日清。在廢品回收和再利用這個鏈條上,主要有三個主要階段,社區回收、精細分類和集中、和再生利用。市場經濟背景下,從1980年代個人廢品回收體系出現,2014年前后到達頂峰,到現在面臨越來越多困境,北京的廢品回收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1.社區分類回收
廢品分類回收得以實現除了依賴民間有效地回收網絡,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居民在家將廢品單獨分類的良好生活習慣,不管是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還是改革開放后生活日益富足后的市場經濟時代,大部分家庭都保留著將廢品從垃圾中單獨分出來,交到社區回收者那賣錢的習慣。在北京城內回收廢品的群體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從混合垃圾里撿廢品的人,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買廢品的人,固定在某個社區或者每個街道專門回收一定區域廢品的人。絕大多數時間,他們都可以和平相處,互不冒犯。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三類主要的廢品回收人群所占的比例也在發生變化,目前北京廢品回收量最大的是固定在社區的回收者。
從混合垃圾里撿廢品的人又分成兩大類,一部分是承包了某個居民或者商業區的垃圾收集,從混合垃圾中將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廢品二次分揀出來的人群。對于這些承包社區的人來說,有的社區不向收取任何費用,他們只需要按照社區的需要,將分揀出廢品后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垃圾樓即可;還有一些商業辦公樓,如果廢品在混合垃圾中比重較大的話,承包者還需要向物業管理者上繳一定的費用才能獲得垃圾。另外一群人主要是從社區或者街邊垃圾桶里撿廢品的人,他們要么騎三輪車或者走路帶著裝廢品的袋子撿拾廢品。他們往往在可以自由出入的生活區里撿廢品,北京各個旅游景點都會有專門撿廢品的人?;旌侠飺斐鰜淼膹U品種類非常多,各種塑料,紙盒子和廢金屬都有,但因為是從混合垃圾里分揀出來的,會比較臟。旅游景點撿出來的廢品主要是易拉罐和各種飲品的塑料瓶,往往比較干凈。這些從混合垃圾中撿廢品的人以老年人為主。近些年隨著廢品價格的下降,這些從混合垃圾里撿出來的廢品在總體廢品回收量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目前差不多占到整體廢品回收量的2%左右(2)。除了上述提到的撿拾廢品的人,部分從事社區保潔的人也會從混合垃圾中撿拾廢品。從混合垃圾中撿廢品往往不是自己賣到專門的廢品回收市場,而是直接賣給蹲點收購廢品的卡車。
社區里的垃圾分類桶沒有任何實質作用,都是混合垃圾投放的地方,如果沒有撿廢品的老人把廢品撿出來,最后就會淪為垃圾。
第二類廢品回收者主要是一群每天騎他們自己改制的電動三輪車,游走于一些社區,專門買賣廢品的人,行業里他們也被稱作“游商”。他們走街串巷買廢品的范圍并不是隨意的,往往是在一定范圍內,他們比較熟悉的區域,很多周邊居民也熟知他們,彼此認識。他們回收的廢品種類比較多,只要下游有市場的廢品,他們都會收購。也有一些人只是專門收購某一類廢品,比如電子廢物或者木頭。他們都是一個人早上從居住的地方往城里走,買的廢品一般都是當時買,就地將不同的廢品分類裝車。走街串巷一直到下午太陽快落山,然后從城里向廢品回收市場走,當天就將他們收到的所有廢品賣到城中村的廢品回收市場。還有一些騎三輪車的人會在某條街道的人行道上蹲點回收,車前掛著回收的牌子,周邊社區居民隨叫隨到。這些流動或者蹲點的三輪車回收者,往往不受基層社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或者物業約束,不需要向他們上繳費用做為回收的權利,但有時會受到城管的約束。
蹬著板車的流動收購者。
還有一大類廢品回收者,他們固定在某個社區回收或者某條街道回收,回收量比起前兩類都要大。他們回收的運輸工具是四輪卡車,而不是電動三輪車。經營回收點一般需要兩個人,要么是一對夫妻,要么是父子。他們回收所有可以賣到下游廢品市場的廢品,包括各種塑料、報紙、書本紙、紙箱、各種金屬、衣服、玻璃啤酒瓶等,和電子垃圾。要取得這樣的蹲點回收地點,他們需要向物業或者居委會,或者原來的國有物資回收公司繳納一定的費用。夫妻店或者父子店的回收點,一個人負責看守回收點,對接每個來賣廢品的居民,稱重、結賬,分類和整理收來的各種廢品;另外一個人,騎著三輪車負責上門回收,這幾年因為上門回收時間成本太高,他們上門回收的一般是廢品量比較大的單位,還有就是普通居民家庭產生的電子垃圾,普通居民家的一般廢品需要自己帶到他們的回收點。大多數這樣的回收者都在同一個地方回收廢品多年,久的已經有近30年(3),加上他們有卡車和固定的回收地方,周邊居民很容易找到他們。但是近些年因為廢品產生量的增加,以及廢品回收價格的下降,上門回收的時間成本太高。很多固定回收網點的人上門回收廢品的量在減少,他們上門回收的情況往往是居民有電子垃圾或者廢品量比較大的時候。他們回收的廢品在裝車前一般已經做好基本分類,卡車裝好時都是不同的廢品在不同的位置,紙箱和廢紙往往墊底,然后上面是塑料、各種金屬、衣服和電子垃圾等。
固定的回收攤位。
在人行道上固定收廢品的卡車回收點好比一個回收網絡里的一個中心點,從垃圾桶里撿廢品的人會將他們的廢品賣到這里,周邊社區保潔人員也把他們的東西賣過來,產生廢品的居民也會主動送過來,然后現金結賬。
專門回收再使用的“二道販子”
在社區或者街道有固定廢品回收地點的人,不只是有人把廢品送過來賣,每天還會有一撥又一撥的人來他們的回收點專門尋找二手物品,專門回收二手家具、床、電子產品、衣服和電子產品的人會在中午或者下午來回收網點尋找他們需要的二手物品。蹲點回收的人如果收到大件二手物品,比如家具,也會主動打電話給回收二手物品的人來上門取貨。
除此以外,有的附近居民也會到回收點尋找他們需要的二手物。通過這種方式,廢品回收點中可以再使用的二手物品可以被回收,從而進入二手市場。
廢品回收者遍布于北京大大小小的居民區和商業區,不論是騎電動三輪車走街串巷,或是蹲點回收的卡車,夏秋季節他們的日回收量幾乎都可以達到1噸,春東季節的廢品量會稍有減少。他們都是天亮就開始工作,頂著星星回到居住的地方,然后第二天又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寒冬酷暑,日復一日,節假日中除了春節,他們都在和廢品打交道,有條有序地實現北京廢品的日產日清。廢品回收工作不只是辛苦,也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沒有長時間的積累,一般短時間內不知如何分類回收,不懂得判斷不同的材質,甚至要賠錢。比如回收金屬時,如果不知道具體材質,收購的價格就無法判斷。收購電子垃圾時,如果不懂得不同型號和電子產品種類的構成,也無法給出不賠錢的價格。因為新產品不斷出現,淘汰后回收的人也是需要不斷學習,才能給出合理的價格。每天傍晚回收結束后,把不同種類的廢品分類裝車,不僅需要繁重的勞力,更需要技巧。
這種對不同種類廢品判斷準確,給出合理價格,童叟無欺的買賣過程也是社區廢品回收者和老百姓之間建立信任關系的過程。在過去多年訪談社區固定回收者時,發現他們一般都和社區居民很熟悉,經過時間的積累和好的回收服務,這些廢品回收人贏得了社區居民的信任。
2.廢品回收交易和精細分類市場
從社區回收的廢品,除了一部分二手物品被專門回收二手的人回收后進入二手市場,剩下的廢品都進入北京城中村的廢品回收市場,然后進行進一步分類和量的集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到2012年北京擁有大小規模不一的廢品回收市場近200多家(4)。北京的廢品回收市場有兩大類,一類是經過分類后直接再生利用的一般廢品,比如廢紙、塑料、金屬、衣服和玻璃等;另外一大類是電子廢物拆解市場。
廢品回收市場承上啟下,功能主要是接收社區回收來的廢品,然后精細分類,經過分類和量的集中,甚至是有些廢品需要簡單物力加工,為下一步的再生利用做準備,所以這也是重要的廢品交易點。位于北京城中村的廢品回收市場一般都是由個人或者從事廢品經營的公司,承包下村里的一塊土地,然后建設成為廢品交易市場,然后分包給具體從事某一種或者兩種廢品的個人。市場基本構造像大型購物商場,只不過他們只是一層的建筑。根據土地面積不同,承包來的市場被切割成不同的小塊,專門從事具體種類廢品回收的人會租下一塊一塊的地,從事他們收購廢品的精細分類工作,行話他們被叫做“座商”。每個攤位承租人所要經營的廢品種類都是自己確定,但市場管理者對同類廢品收購攤位有一定量的限制,比如每個市場一般只有一家泡沫塑料回收攤位,避免數量過多造成不正當競爭,或者不能生存下去。這些座商回收某一種或者兩種廢品,大的市場可能有上百家攤位,有的專門回收廢紙;有的是塑料,塑料的回收攤位又細分為各種飲料瓶的塑料制瓶,各種硬質塑料,泡沫塑料和軟塑料幾大類;另外一個大類是各種金屬回收攤位,廢鋼鐵、廢銅、廢鋁等都是單獨的攤位;有的攤位的業務是兼收各種鋁、鐵易拉罐和玻璃瓶;其次是衣服和木頭等回收攤位。
北京北部2004年左右建設的一個回收市場布局。
市場里專收塑料的攤位。
廢品回收市場攤位使用情況大概如下,都有一到兩間矮小的房子,是座商們一家老小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房子以外的空間都用來存放收來的廢品和分類空間。在廢品回收市場里,一般的攤位都是一對夫妻經營,也有的是上一輩老人一起幫忙的。在不同廢品的回收攤位,空間使用稍有不同,比如硬質塑料回收攤位,分類后的塑料瓶甚至占滿屋頂。易拉罐和金屬回收攤位,分類后壓縮的金屬塊整整齊齊排列著。
廢品回收市場是回收里承上啟下的一個環節,做為座商,他們是固定的,在市內社區里專門從事回收的人收到的廢品,每天下午晚些時候到市場賣廢品,沿著這些攤位一樣樣的賣,廢紙、塑料、金屬、衣服和玻璃等。因為大部分在社區里的回收工作下午晚些時候才結束,所以廢品的交易都是傍晚時分開始,一直持續到凌晨,下午6點后一直到凌晨是廢品市場交易最忙碌的時期。2003年到2013年期間,北京北部最大的廢品回收市場,東小口廢品回收市場每到傍晚時分的交易車輛絡繹不絕,高峰時期常常出現賣廢品車輛排長隊的現象,很多交易一直持續到凌晨以后。曾經在此經營泡沫塑料回收的余先生回憶當時的交易場景時,說凌晨后來敲門賣廢品的人常常出現,他們的工作很多時候要到凌晨1點以后才能結束。他們每天收購的泡沫塑料往往前一天剛剛分類處理后,一夜之后又堆了滿院(5)。
廢品回收市場人一天的工作從分類開始,一般從前一夜交易后成堆的廢品邊開始,一天下來要完成所有的廢品分類工作。硬質塑料的分類最多樣,每個攤位上都擺著20個以上的筐,很多分類的人熟練到通過肉眼或者在筐上敲擊下聲音就可以判斷出是哪種材質的塑料,不抬頭也能仍到對的分類筐里。對于廢紙回收攤位,他們要將書本紙、報紙和銅版紙分開,因為紙箱收來的時候就已經分類好了,只要打包就可以了。大部分金屬攤位除了分類以外,一般要把分類后的金屬壓縮成塊,便于運輸。
經過分類后的廢品,每個攤位根據自己量的積累,要么自己運輸賣到下游再生利用的企業,要么有人來到他們的攤位購買。因為每個攤位都是長期經營的,他們和上游社區的廢品回收人,下游再利用的人都有熟悉的業務往來。
這樣的廢品回收市場一直在北京的城中村中,不同的是,隨著北京城市化的發展,他們所處的地方是不斷被拆遷的過程,從最初1980年代的三環周邊到1990年代的三環到四環之間,再到2000年后的五環外,從來都沒有固定過。對于那些從1980年代末或者1990初到北京從事廢品回收的座商,過去幾十年,他們都有十次以上的搬家經歷。最近幾年五環外的一些市場被拆遷時,很多已經沒了去處,每拆遷一個市場,就會有大概20%左右的人離開廢品回收這個行業(6)。從早到晚的忙碌,他們沒有抱怨,但當他們退無可退,只能離開這個行業的時候,他們是有很多遺憾的,希望能夠這個城市能夠有一塊安穩的地方,能夠踏踏實實的做好他們擅長的廢品收購和分類工作。
3.下游再生利用
北京產生的廢品經過在社區收集,廢品回收市場的精細分類后,都是送到外省再生利用的。其中,多數硬質和軟塑料都是在距離北京較近的河北處理;廢紙的再利用有的在河北,有的在山東;大多數金屬類也是送到河北周邊的冶煉廠;其它量少一些的衣服和玻璃等也都是在北京周邊的省份再生利用。
1980年代以后,同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塑料等再生利用市場也是家庭式作坊式企業完成的。和其它生產過程一樣,在農村地區一些鄉村完成的再生利用也存在諸多污染,包括水、空氣和土壤等的污染。比如在廊坊文安地區的硬質塑料的再生利用,因為污染問題,2011年的7月份,一月之內所有塑料分類和清洗產業都被關停。
毫無懷疑,這些污染應該得到重視,應該治理,但一刀切式的強制關停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文安的塑粒再生產業2011年關停后,被轉移到周邊縣鄉村更加隱蔽的地方,污染沒有根治,只不過是被轉移了而已。從現實出發,如何在原有系統之上,做好污染控制管理才是根本出路。因為我們都清楚,從產品和廢物的生命周期來講,廢品分類回收后的再生資源獲取過程中的環境影響還是低于原生資源開采和加工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更不用講再生資源在中國經濟中的貢獻,以及填埋或者焚燒廢品產生的環境影響。
現有回收體系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困境
上面提到的北京廢品從收集,和回收后精細分類的鏈條來,一直以市場為主導,1980年代后來北京謀生的個人所建立的民間回收網絡,隨著北京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擴張,經濟和政策因素的影響,使得廢品回收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地越來越小,面臨一些他們自己本身無法解決的困境。同時由于經濟因素和政府對垃圾分類管理政策的變化,年輕人在廢品投放習慣的變化等因素,也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目前民間廢品回收體系的困境,從經濟之外的角度來看當下的廢品回收體系。
城市化中不斷被擠壓的空間
在廢品回收再利用的幾大環節里,社區回收、廢品回收市場和再生利用環節,目前都存在一些僅僅依靠市場無法解決的困境。以北京的廢品回收為例,這幾個環節都存在一些困境。在社區回收環節,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恰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廢品市場變化,給社區收購廢品為生的人群帶來極大生存挑戰。另外就是北京在城市發展中政策的變化,給了廢品回收市場沉重打擊。這個挑戰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是近些年再生資源價格的不斷下降,廢品回收市場萎縮,在社區從事回收的人無法單獨依靠回收度日,從而離開這個行業;二是,隨著北京城市規劃中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壓縮和外遷,廢品回收產業被列入被禁止建設的行業等因素,廢品回收從業人員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也面臨被驅趕的局面。
從1980年代開始,廢品回收一直是經濟導向,城市化過程中,廢品量的不斷上升,造就了北京的無縫連接的廢品回收體系,回收隊伍不斷壯大,新進城的農人也不斷進入這個行業,很多第一代廢品回收人群中也有大量二代繼續從事這個行業。但2008年全球經融危機后,廢品回收也遭受重創。從那后,不同種類的廢品價格都出現滑落的現象,2014年后情況惡化更加嚴重,很多廢品價格直到現在也沒有回升。比如廢混合塑料價格在2016年已經從2008年以前的3元多降到1元左右,廢鋼鐵也是如此。
廢品回收寒冬到來時,在廢品回收鏈條中,最無力承擔價格風險的就是最前端的社區回收者。2014年下半年后到2016年,在北京城區,走街串巷回收的人群因為無法賺到維持基本生計的錢,有近一半已經離開這個行業(7)。在社區固定回收廢品的人中,如果他們所在的社區住戶較少,廢品產生量不足以產生一定量的話,也有大部分離開。在朝陽區安苑里周邊社區就出現這種情況。如此一來,直接導致的一個后果是,很多原本有廢品分類習慣的居民直接將其丟進垃圾桶里了。
而做為承上啟下環節的廢品回收市場,廢品回收價格寒冬到來之際,除了一部分無法繼續為生之外,還受到北京城市發展政策的影響。2012年后,2000年后北京五環外建成的大型綜合廢品回收市場,大多面臨拆遷的命運。到2016年夏天,五環到六環之間的廢品回收市場,大多逃不開拆遷的命運,以北京北部的昌平區為例,存在了10年多,有100個以上回收攤位的東小口和東三旗市場都被拆遷。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名錄》里,再生物資(廢品)回收和批發被列入禁止新建和擴建行列。如果說過去幾十年里,廢品市場經營者們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解決土地使用的問題,盡管不穩定,但還可以維持,但北京市政府出臺的這道禁令讓他們徹底沒了去處。“我們有20多年的廢品回收市場經營管理經驗,也可以根據政府的要求改進市場的模式,但因為禁令,我們申請不到任何形式的經營執照,即使有土地也不能做事情”,曾經在東小口經營廢品回收市場的言先生,說起2014年后這道禁令透著無奈。
2012年,拆遷后東小口的市場。
同樣,北京以外的廢品再生利用環節也無法幸免。除去經濟因素,環境保護政策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再生資源的利用。近些年北方地區在治理空氣污染時,大量作坊式企業被關停,包括存在大量廢品再生利用產業的河北地區。當作坊式再生利用環節被關閉時,并沒有其它能有效控制污染的替代經營方式出現,等同于再生利用環節被切斷。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前端產生和回收的廢品短期內沒有地方可去,價格被再次壓低,很多可以再生利用的資源被丟進垃圾桶成為垃圾。
上述困境短期內導致的看得見的直接后果是,大量有回收再生利用價值,但價格太低的廢品,無法得到回收,最明顯的就是這幾年廢玻璃瓶無人收購的境況。這些不能回收的廢品的命運就是進了垃圾桶,混同其它垃圾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者焚燒廠。
廢品分類回收意識的變化
在談到垃圾分類時,中國唯一引以為傲的就是擁有較高的廢品回收率。這個較高的回收率一方面是來自前面介紹到的民間廢品回收網絡,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居民能夠主動在家里將廢品單獨分出來,兩者互補存在,缺一不可。然而近幾年前者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后者的分類行為。廢品回收行業萎縮,廢品價格下降的同時,產生了另外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源頭廢品分類率下降。因為上面提到的廢品回收的困境,居民的廢品投放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直接表現就是很多居民在家里不再單獨把廢品和垃圾分開,然后賣到廢品回收人那,而是混同垃圾,直接丟進垃圾桶。不只是低價格的廢品,很多高價值的廢品,比如易拉罐和飲料瓶等,也被扔進垃圾桶,這種變化使得北京的回收率整體在下降。據北京市垃圾主管部門透露,過去一兩年,北京垃圾的增加量中有近6%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廢品。
這種廢品單獨分類意識和行動的變化,短期內可能是廢品回收量的減少,但長期來看會更加糟糕,因為當一代人不再在家里做廢品分類的時候,他們的下一代也會選擇將其丟到垃圾桶里,也就是一代人分類的垮掉。這對于我們目前社會在垃圾問題上,提倡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管理邁進的愿景,是背道而馳的?,F今,我們之所以要大力宣傳垃圾分類管理,要建設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體系,大力建立各種垃圾處理設施,健全垃圾分類所需的硬件,是因為我們十分清楚沒有完善的垃圾分類硬件做基礎,即使居民源頭垃圾分類,分類處理也無從談起。而廢品分類回收目前面臨源頭產生者和收集者都出現萎縮的局面。
要扭轉目前家庭源頭廢品分類和民間回收體系還沒有嚴重滑到谷底的境況,我們急需面對現有民間回收網絡面臨的困境,市場為導向的廢品回收體系需要結合垃圾分類管理資源管理思維。讓富有多年回收經驗的現有回收人群發揮他們的優勢,同時轉換角色,成為協助廢品回收的宣傳者,讓公眾在家的分類能和他們的分類回收網絡有機結合。
垃圾分類管理和民間回收體系的融合
隨著城市化的過程,過去30來年的民間廢品回收網絡不斷完善和壯大,成為城市廢品回收的主力軍和擔當。到2014年左右,北京的廢品回收從業人員幾乎達到高峰,接近30萬人,分布在廢品回收鏈條的各個環節上。2014年以前,北京的廢品回收市場總是有新人進來,但之后相反的現象出現,不但進城找工作的人不再進入這個行業,原有體系中,大量人因為廢品回收市場拆遷等原因紛紛退出這個行業。2016年后,北京市區近一半騎三輪車回收人員離開這個行業,北京五環到六環間的大型回收市場幾乎全部被拆遷,因為這幾年的大規模拆遷,20%左右的座商也離開專業經營某種廢品的行業,轉向其它服務行業,或者離開北京到其它地方尋找繼續回收廢品的機會(8)。
30多年形成的廢品回收體系,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續發揮他們的優勢?這個轉折期,在新的垃圾分類管理形勢下,民間完善和高效的回收網絡應該被充分吸納,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1.兩網融合是改善現有問題的契機
隨著北京市的發展,垃圾分類被提上日程,在街上或者社區里都有“可回收物”這樣的垃圾桶。實際上,廢品是可回收物的俗稱。因為目前在中國的垃圾管理系統里,丟到垃圾桶里的垃圾和“可回收物”并不是一個管理系統。垃圾桶里的垃圾,都是歸到各個城市的環衛部門收集和清運,最終收集到城市的垃圾末端處理系統那里,生化處理,填埋或者焚燒。環衛部門歸到每個城市的城市管理委員會領導管理,上面最大的部委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那就意味著可回收物這個垃圾桶并不發揮作用,你丟到“可回收物”垃圾桶的垃圾如果沒有被撿廢品的人撿走的話,最終會被環衛部門送進填埋場或者焚燒廠,而不是被回收再利用。而廢品回收則是歸商務部門管理,也就是各地的商委,最高的部門是商務部。
廢品回收體系目前的困境不是單獨現象,混合垃圾處理的問題更是一大堆。隨著混合垃圾處理面臨越來越多的爭議和環境挑戰,垃圾分類成為民間和官方的共識。在垃圾分類的討論里,近幾年出現了“兩網融合”,及垃圾主管部門主管的垃圾處理業務與廢品回收主管商務部門的廢品回收業務融合的討論,簡單來說就是環衛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結合。
面對市場買賣關系無法解決的廢品回收行業困境,兩網融合是個重要的契機,將廢品回收納入到垃圾分類管理層面。但重要的前提是我們如何利用這個契機,原有的回收體系如何在其中發揮優勢和作用。這讓我想到了60多年前廢品回收體系大變革時期的調整。
1956年新中國在轟轟烈烈開展對私改造中,1950年代前存在的個體廢品回收經營者也是被改造的對象。不同于目前兩網融合中不考慮已經存在幾十年、高效的個體廢品回收網絡,對私改造中,國有物資回收公司充分接納了解放前的個體廢品回收和經營者,讓原有的個體回收者得以在國有物資回收體系中繼續更加充分地發揮他們在廢品回收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優勢(9)。
如今,我們面臨同樣的轉折,但目標不同的是,這次融合是為了實現更好的城市固體廢物管理。目前兩網融合討論較多的是垃圾處理部門如何接棒廢品回收業務,地方環衛部門和垃圾處理企業如何到社區里收廢品,并沒有提及到任何關于已經存在的廢品回收體系。但廢品在城市總體固體廢物產生量里占有較大比重,現有的民間廢品回收體系又具有諸多優勢,我們不應該盲目的忽視這個體系和人群的存在。
2.不可舍去的民間回收體系
廢品種類之多無法細數,僅是硬質塑料就可以分到幾十類。精細分類是廢品再生利用的基礎,目前民間回收體系的最大優勢也在于其完善和發達的分類體系,社區收集時可以做好粗分類,廢品回收市場過度時可以分類收集和精細分類。
而目前異軍突起的互聯網回收也好,固廢回收企業也好,他們各種回收策略要么前端依賴智能回收桶,中端依靠機械分選。這些嘗試可能有些許可取之處,但廢品回收的基本在于最大程度的分類,又能將如此大量的廢品有效地分類收集和處理。從這一點來講,環衛體系和其它形式的垃圾收集和處理企業都無法做到,只有現在的民間廢品回收體系能夠做到。拋開現有的民間回收體系,重建一套排除民間群體的廢品回收體系是不現實的,且將浪費人力、巨大物力和財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如何利用好現有回收體系,改進其不足之處,補充其無法實現的回收目標。
兩網融合中關于廢品回收環節要做好兩個規劃,一是,從政策上傾向現有回收體系,設計好如何吸納現有民間回收網絡,將其視為政府要做好分類管理的重要力量。這不需要收編等表面形式的改變,只需要政策保障現有回收人群能夠繼續安穩在回收鏈條上繼續開展工作;同時利用現有回收人群與居民建立的良好互動關系,如何更好的提高廢品分類回收意識,遏制目前下滑的回收率。二是,如何高屋建瓴的出臺支持建設廢品回收中端精細分類和后端再生利用的硬件設施政策,解決其土地使用無法穩定的困局。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政策上要給目前廢品回收和處理與垃圾處理同等的政策支持,把廢品回收市場這個精細分類的中轉環節作為基礎設施建設來對待,廢品回收場地作為市政基礎設施用地來考量。第三,面對大量低價值,又沒有很高再生價值的垃圾,比如塑料包裝等,要從垃圾管理政策上禁止其銷售使用;另外面對低價格,有回收價值的廢品,比如玻璃和其制品等設計出更好的回收和再利用方案,讓其更好的回收再利用。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金楓路216號東創科技園C幢845
電話:17312311100
傳真:15062378001
郵箱:375207858@qq.com
網站客服咨詢客服
手 機:17312311100
電 話:17312311100